試論蒙古族民歌《鴻雁》的人文內(nèi)涵
時間:2021-01-10 12:18:27 來源:星星閱讀網(wǎng) 本文已影響 人
一、《鴻雁》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
鴻雁是一種候鳥,在陰山巖畫上就有出現(xiàn)。蒙古人很早就對鴻雁懷有崇敬之意。它在蒙古人心中成為對故土、友情的依戀和忠誠的象征。
草原上的蒙古人以天地為逆旅,以草木和動物為心靈的朋友。青草枯黃、北雁南飛、駝羔哀鳴、駿馬奔馳,都會引起情感的波動,這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審美心理習慣。
“巴彥淖爾”是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巴彥淖爾位于內(nèi)蒙古西部開闊的河套平原,境內(nèi)多湖泊,是鴻雁的主要棲息地。巴彥淖爾依偎在黃河的懷抱里,飽吮著母親甘甜的乳汁。蒙古族民歌《鴻雁》里歌唱的,就是“巴彥淖爾的鴻雁”。
自古到今的蒙古族民歌中,有大量的曲目都是歌唱動物的,以動物的名字為歌名。其中,地上的駿馬與天上的鴻雁,最容易被歌手吟唱。
這不完全是一種托物言志式的表達,蒙古人在生活中也真的這樣愛戀動物,隨著它們的悲喜而悲喜。
一部蒙古族音樂史,幾乎就是一部蒙古族民歌史。這些從大地和民間生長出來的、最生動鮮活、富有草根風味的民歌,基本上可以折射出整個蒙古民族的歷史脈絡和身影。
蒙古民族是高度音樂化的民族,生活中充滿著民歌,民歌同時也深刻地反映著蒙古人的生活,特別是心靈生活。
《鴻雁》最早發(fā)源于內(nèi)蒙古西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的呼勒斯太蘇木,是蒙古族宴歌中的代表作,蒙譯歌名為《天鵝》。在呼勒斯太蘇木,至今口口相傳著多個關于《鴻雁》的古老版本。
要追溯《鴻雁》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就不能不提到一個蒙古部落,那就是烏拉特。烏拉特,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蒙古烏拉特部,原是由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世孫布爾海統(tǒng)領的一個由能工巧匠組成的部落,游牧于呼倫貝爾草原。清順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清廷為獎勵烏拉特部助清軍征戰(zhàn)平定噶爾丹部落的叛亂有功,將烏拉特部改編為烏拉特前、中、后三旗,賜河套北部、陰山西段及南北草原為烏拉特三旗牧獵之地。清順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隨著烏拉特部遷徙而至,烏拉特文化的種子便播撒在了陰山西段及南北這片新的烏拉特草原上。烏拉特文化與來自遠古的河套文化碰撞融合,成為河套文化的一股強勁的經(jīng)脈和血液,為河套文化增添了幾多異彩。
宴歌屬于禮俗歌的一種,是在蒙古族傳統(tǒng)的“乃日”音樂活動中演唱的特定歌曲,帶有生活的風俗性、實用性?!澳巳铡保诿晒耪Z中是盛會或宴會之意。無數(shù)的民間歌手都是在“乃日”活動中經(jīng)過長期的聽、學、唱的過程錘煉出來的??梢哉f,“乃日”是一個傳承場所、學習場所,也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民間歌手的重要場所。
宴歌《鴻雁》表達了熱情好客的蒙古人對到來客人的友善之情,通過歌聲來挽留客人,將客人比喻為“潔白高貴的天鵝”,希望客人能夠?qū)⑦@里當做自己的家,能夠在閑暇之余回到這里再相聚。
二、《鴻雁》與羅布生丹畢佳拉森
隨著藏傳佛教傳入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寺廟開始在各地興建。烏拉山上的梅力更召,始建于1677年,1773年被定為烏拉特西公旗旗廟。同年,乾隆皇帝御賜梅力更召刻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梵昌寺”大匾一塊。
在梅力更召主持過廟務的活佛有八位,其中有四位出生在今巴彥淖爾市境內(nèi)。八位活佛中不乏佼佼者,其中以第三世活佛羅布生丹畢佳拉森為最。
《鴻雁》的誕生,便與這個杰出的宗教歷史人物有關。1717年秋天,出生于烏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蘇木的一個普通牧民家庭的男孩莫日根巴特爾,五歲時被第五世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共同選中為梅力更召轉世靈童,后來坐床繼位,成為梅力更召三世活佛,取法名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從此,他就開始了輝煌的人生旅途。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智力超群,先后學習并掌握了蒙古文、藏文、梵文、滿文、漢文、朝鮮文、維吾爾文及印度、尼泊爾、阿富汗、哈薩克斯坦等國的語言文字及佛文經(jīng)典,并精通了語言學、文學藝術、醫(yī)學、哲學、周易學“五大學術”和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木雕、泥塑、刺繡、粘花、歷法、數(shù)學“十小學術”。學成榮歸梅力更召,他成為蒙古族地區(qū)重要的上層人物。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不但人品出眾,而且魄力非凡、勇于創(chuàng)新,一改以前用藏文誦經(jīng)的傳統(tǒng),大膽使用蒙古語傳教和誦經(jīng),使藏傳佛教在蒙古族聚居地區(qū)更具親和力,教理更易傳播。清康熙年間,他曾奉召進京翻譯佛經(jīng),受到康熙的賞識,被拜為皇帝的“敬神喇嘛”。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多年沉耽于學習和游歷,其最大的支撐就是對親人的期盼。他思念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父老鄉(xiāng)親,特別是那可愛的妹妹。每逢節(jié)日,他的這種感情也就愈加強烈。
載譽歸來后,由于身份特殊,羅布生丹畢佳拉森難以抽身回家探望親人,這種思鄉(xiāng)情感壓在心中,唯以歌聲來宣泄。他甚至把經(jīng)文譜上富有蒙古族特色的曲子來吟唱,使經(jīng)文變成押韻的唱詞。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的妹妹遠嫁到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地區(qū),距離并不遠,而在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卻顯得十分遙遠,彼此的掛念只能用書信來溝通,但妹妹不會寫字,一封信輾轉傳遞,找人念、找人寫,十分費事。兄妹二人的書信恰似鴻雁,南來北往,秋去春歸,一年也只能往返一回。
在一次西公旗王爺宴請的聚會上,羅布生丹畢佳拉森見到了久違的妹妹一家人。酒過三巡后,他開始情不自禁地彈撥琴弦,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感像潮水一樣隨琴聲奔涌而出,很快即興唱出了一首新歌,歌中唱道:
白天鵝漫游葦湖深處,眾親友聚會酒席宴前;相互祝愿,誠心一片,舉杯共飲,情誼不變。
歌曲完全發(fā)自內(nèi)心,曲調(diào)悠揚、蒼涼、遼遠、高亢,極具感染力,令人回味無窮,也將宴會推向了高潮。
這首歌,就是《鴻雁》的最早版本,后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有名的宴歌。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是內(nèi)蒙古藏傳佛教的大德。在他主持廟務期間,梅力更召達到了鼎盛。他還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詩人、蒙古語文學家、著名翻譯家,梅力更召的很多經(jīng)卷都是由他主持譯著的。此外,他在醫(yī)學、歷法、天文學、哲學、音樂、舞蹈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
千古流傳的民歌《鴻雁》,是羅布生丹畢佳拉森這個草原赤子情之所至、興之所至而奉獻給塵世間的一份珍貴禮物。這首歌曲看似隨意吟出,所得卻絕非偶然,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和心靈積淀。
似乎天才往往天不假年。1766年陰歷五月初一,第三世活佛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在梅力更召悄然圓寂,年僅四十九歲。
三、《鴻雁》與祁達楞太
江山代有才人出,才人也往往出自同一片江山。時光順流到1936年秋天,依然是在第三世活佛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出生的烏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蘇木,依然是一個蒙古族牧民家,誕生了一個男孩,他的名字是祁達楞太。后來,他做了活佛,還成了著名作曲家,頗具傳奇色彩。
祁達楞太從小長得俊秀,且能歌善舞。他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現(xiàn)在仍在呼勒斯太蘇木生活。七歲時,祁達楞太到五原縣的新梅令廟做了活佛,十歲時還俗到歸綏讀書。新中國成立后,他讀完高中在包頭市參加工作,先是在財政部門,后來去了當時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歌舞團,即今內(nèi)蒙古直屬烏蘭牧騎的前身。
進入藝術團后,祁達楞太每年都要抽空回呼勒斯太看看。他對家鄉(xiāng)非常熱愛,回到家鄉(xiāng)后總是到山上走走,去草場轉轉,看到一草一木都非常動情。
“文革”前,祁達楞太對《鴻雁》這首民歌的歌詞進行了改編,曲調(diào)則保留了原貌。改編后的《鴻雁》變成了這樣簡單而純凈的復沓歌詞:
潔白的天鵝在葦湖的綠波中漫游,遠方的客人來到我家,擺酒設宴將你挽留;潔白的天鵝在葦湖的清波中漫游,四方的親朋來到我家,設宴擺酒將你挽留。
祁達楞太的高明改編,使《鴻雁》這首傳統(tǒng)的烏拉特宴歌最終定型,并發(fā)揚光大,在內(nèi)蒙古草原地區(qū)廣為傳唱。
大致說來,一首成功的民歌,最關鍵的元素在于它的曲調(diào),而非歌詞。只要旋律優(yōu)美動人、渾然天成、直達人心,就能像風一樣流行。與曲調(diào)相比,歌詞是第二位的。一首好歌的曲調(diào)可以搭配若干不同的歌詞,并不損傷它本質(zhì)的美妙。
祁達楞太的生命也很短,死于1983年,只活了47歲,比第三世活佛羅布生丹畢佳拉森還少兩歲。按當?shù)仫L俗,祁達楞太被土葬于呼勒斯太蘇木。后來,他的兩個女兒從美國回來,將他的遺體火化后把骨灰安放到了五臺山。
四、《鴻雁》與呂燕衛(wèi)、額爾古納樂隊
宴歌,按演唱場合的不同而劃分。蒙古人的宴會很規(guī)矩,婚宴、慶典都不一樣。一般來說,唱歌有順序:開始時的歌很莊重,依例先唱《圣主成吉思汗》,一步一步到宴會熱鬧時可以唱輕松的歌,即使是普通人家的宴會也是很隆重。
據(jù)文獻記載,蒙古人在部落時期,沒有愛情的歌,只有勸告的歌。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之后,宴歌的形式得以改變,全部變成頌贊的歌。到了北元時期,帶有哲理性的歌開始出現(xiàn),歌頌自然、景色等等,風格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到了清朝時,歌曲在王公貴族與平民百姓的宴會中傳承下來。
成吉思汗時期,宴會內(nèi)容還包括打獵,不分貧富貴賤,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打獵,哪怕是過路的人。蒙古人慣于過游牧生活,宴會多是小型家庭宴會,宴會一般會從第一天白天到第二天持續(xù)二十四個小時,因為路途遙遠,蒙古人要留客人住下來一起歡樂。
蒙古人的酸馬奶宴、婚宴,早期的儀式化非常嚴格,后來逐漸演變得比較隨便和日常化。
烏拉特民歌《鴻雁》近年來的大范圍流行乃至聲名鵲起,與一個著名制作人呂燕衛(wèi)有關,與一個著名樂隊額爾古納樂隊也有關。
流傳了幾百年的民歌,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創(chuàng)作的原曲調(diào)依然悲涼,但歌詞的簡單古老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下流行音樂的需要。2005年,祖籍山東、出生于1974年的呂燕衛(wèi)成功為《鴻雁》填寫了新的漢語歌詞,并讓旗下的額爾古納樂隊演唱了這首歌曲,使這首民歌經(jīng)典新翻楊柳,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新版《鴻雁》的歌詞這樣寫道:
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江水長,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憂傷。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xiāng)……鴻雁,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歌聲遠,琴聲顫,草原上春意暖。鴻雁,向蒼天,天空有多遙遠;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
呂燕衛(wèi)的歌詞雖是舊瓶新裝,卻沒有狗尾續(xù)貂,而是緊貼著民歌《鴻雁》凄婉悲壯、寬廣豪放的旋律,用詩化的、富于韻律的語言,傳達出“幽怨中飽含激蕩,惆悵中充滿大氣”的蒙古族神韻,成為新民歌創(chuàng)作中的典范。
與其說是額爾古納樂隊唱紅了《鴻雁》,不如說是《鴻雁》帶紅了額爾古納樂隊。正是古老《鴻雁》的悠遠悲涼,打動了少見多怪、心靈日益麻木、審美口味日益快餐化的現(xiàn)代都市聽眾。
額爾古納樂隊籌建于2001年7月,2002年3月正式成立,由呼斯楞、包玉民、那日蘇、瑪希、斯日古冷、王猛六名來自內(nèi)蒙古的青年組成。該樂隊成員精通各種傳統(tǒng)樂器和流行樂器,歌曲中透露出濃郁的蒙古風情,同時又不乏唯美的時尚元素。
額爾古納樂隊演唱的歌曲分為兩類,一類是民歌,另一類是介于輕搖滾與城市民謠之間的歌曲。
呂燕衛(wèi)作詞的《鴻雁》是額爾古納樂隊的扛鼎力作,結合了流行與民歌的雙重元素,把握了舊曲天長地久的情懷,又融進了現(xiàn)代知性的色彩,豪放陽剛,柔情百轉,蕩氣回腸,催人淚下,訴盡了人生滄桑,喚醒了滾滾紅塵蟄伏已久的情懷。
五、《鴻雁》,靈光乍現(xiàn)、難以再得的曠世經(jīng)典
蒙古族民歌是最原始的民心的洞開與拓放、吐納與呼吸,這也是它作為原生態(tài)藝術形式存在的根本價值——它的生命意義,就在于它的人民性;它的文化意義,就在于它的活態(tài)性。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對蒙古族民歌的加工與粉飾都有悖于它的天性。
蒙古族民歌已經(jīng)是一個有限的存量,像世界上的某一個物種一樣,只可能減少,不可能增多。但蒙古族民歌也不是死板教材和出土化石,它永遠像含著草香的勁風,慢慢浸透你的身體和靈魂。
所有草原的故事,都從牧歌開始。
蒙古族民歌是需要聽的,需要用敏感的心去仔細傾聽,一些曲目能讓你百聽不厭、嘆為聽止——蒙古族宴歌《鴻雁》,就是這樣一首靈光乍現(xiàn)、難以再得的曠世經(jīng)典。
聆聽《鴻雁》的歌聲,就是聆聽蒙古民族的深心,那強烈又溫柔的觸動,使我們永難忘懷。
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作為蒙古民族最樸質(zhì)的心靈之聲,《鴻雁》都會永遠傳唱下去。